黑眼星系,睡美人星系
赤经 | 12 : 56.7(小时:分) |
---|---|
赤纬 | +21 : 41(度:分) |
距离 | 19000(千光年) |
视亮度 | 8.5(星等) |
视大小 | 9.3x5.4(角分) |
由Edward Pigott在1779年发现。
M64就是著名的黑眼星系,有时也被称为“睡美人星系”。明显的黑暗结构是由一片显著的尘埃带遮挡了后侧的星光而形成的。这一结构也让人可以判断,至少是估计,星系的哪一侧离我们更近,哪一侧更远;就M64这个星系而言,似乎南侧更靠近我们一些。
J.D. Wray在他的《星系彩图集(Color Atlas of Galaxies)》一书中指出,M64也许是一类被称为“ESWAG”的星系的原型,即“第二波恒星形成中的活动星系(Evolved Second Wave (star forming) Activity Galaxy)”。这在彩色照片中显得相当明显,主要的旋臂结构是由年龄中等的星族组成的。恒星最初是在星系外侧沿着密度梯度而形成的,哪里有足够多的星际介质,哪里就会形成恒星。随着气体逐渐消耗,恒星形成也逐渐停 滞下来。而当恒星演化到末期时,它们会通过星风、超新星、和行星状星云的活动将物质重新释放到星际空间,越来越多的星际介质被重新聚集起来,最终将出现足够多的物质,再次引发新的年轻恒星的形成。第二波恒星的形成目前正 波及到黑暗尘埃带所在的区域之中。
即使在较小的望远镜中,尘埃结构也能清楚看见。人们最近发现,M64的星系盘中存在着两套旋转方向相反的恒星和气体系统:半径约3,000光年的内侧部分和至少延伸到40,000光年以外的外侧部分旋转方向相反,两者以大约每秒300公里的速度在边缘处相互摩擦。星系中被观测到的剧烈恒星形成过程很可能就是这种摩擦过程所造成的,这种恒星形成过程仍在持续,这可以从核心一侧奇特的黑暗尘埃带 中隐藏着的蓝色亮斑上看出来。如此奇特的星系盘和尘埃带被推测是由一个被吞并的前伴星系所造成的,它还没来得及与星系盘的旋转平面融为一体。
M64是由Edward Pigott在1779年3月23日发现的。仅仅12天之后,Johann Elert Bode也在1779年4月4日独立地发现了它。将近一年之后,Charles Messier才在1780年3月1日独立地再次发现了这个星系,并且将它编号为M64。不过,Pigott的发现直到1781年1月11日经过伦敦皇家科学院审读之后才得以发表,而Bode的发现在1779年就被发表了,Messier的发现也在1780年夏末被发表。Pigott的发现权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了,直到2002年4月才由Bryn Jones为其正名!
另外,M64很早就被认证为一个射电源,其编号为PKS 1254+21。尽管Sandage把它简单地归类为Sb型漩涡星系,按照De Vaucouleurs分类法 被归类为(R)SA(rs)ab型,但它的核心仍然有些活跃,显示出相当微弱的塞佛特2型发射线。
这个星系的距离似乎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测定。Kenneth Glyn Jones和Mallas/Kreimer认为大约为1200万光年,Tully的《邻近星系表(Nearby Galaxies Catalog)》给出的是1400万光年,而Burnham则认为是“2000-2500”万光年,Holmberg提出的则是4400光年(奇怪的是,最后一个数值也曾出现在Kenneth Glyn Jones著作的简介中,第二版第7页)。Kepple和Sanner的《夜空观测者指南(Night Sky Observer's Guide)》给出的距离为2400万光年。每秒377公里的径向速度表明距离大约为1600万光年(取哈勃常数H0=75),不过这当然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这个星系靠近室女座星系团的方向,因此它与哈勃定律之间相当大的偏差也必须被考虑在内。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 所最近的一篇新闻稿(STScI PRC 99-10)中提供的M64距离为1900万光年,这也是我们所采用的数据。
距离的如此不确定是有点奇怪,因为这个星系中的造父变星应该在现有望远镜的观测能力之内,也许用最大的地基望远镜就能看到。
按照这一距离,这个星系9.3角分的视大小对应的真实直径大约为51,000光年,它8.6等的视星等对应的绝对星等为-20.3(没有考虑星际吸收,因为在高银纬天区,星际吸收较少)。
M64和不规则小星系UGC 8024(也被称为NGC 4789 A或者DDO 154)一起,组成了一个小星系群。De Vaucouleurs (1975)曾将这两个星系,连同M94和一些较暗的星系一起, 看成为一个邻近星系群——猎犬座I(CVn I)星系云或M94星系群的成员星系。这样的分法也被Schmidt和Boller (1992)提到过。不过R. Brent Tully在他的《邻近星系表(Nearby Galaxies Catalog)》一书 并没有采用这一观点,而是将M64和UGC 8024列为一个单独的小星系群,标号为14+3+3。
这个星系中至今未观测到超新星爆发。
M64用优良的双筒望远镜就能瞥见,对中小口径的业余望远镜来说是个值得观测的目标。目视观测时,它展示出不规则的外形,表面带有纹理,亮度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是个东南偏东-西北偏西方向排列的明亮卵形光斑,拥有明亮巨大 的核心。黑眼星系M64的特征结构,黑暗尘埃带,位于核心的西南偏南方向,用口径4英寸以上的望远镜可以瞥见,在6英寸的望远镜中可以完全分辨出来。John Mallas甚至发现黑眼结构在2.4英寸的镜子中就能瞥见,在4英寸镜中很容易看见,不过在8英寸镜中却有些困难。
为了寻找M64,首先就要先找到5等双星——后发座35号星(ADS 8695,Struve 1687;子星A:5.1等,光谱型K0;子星B:7.2等,光谱型F6;角距1",方位角182度,历元2000)。有几种方法可以找到这颗双星。一种方法是, 关注后发座Alpha到Gamma星连线的1/3处;35号星就位于Alpha星以北3度,以西3处的位置上。另一种方法是找到由后发座35号星和39、40号星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后两颗星位于后发座Alpha和Beta星连线以西将近1度的地方,它们的连线与前者平行,几乎成南北排列,只是要短 了许多;35号星几乎就在39号星正西方大约3度的位置上。最后,你也可以通过后发星团,Mel 111最南侧的5等星——后发座20、23和26号星来寻找,它们组成了一个明显的等边三角形,其中一条边(20-26)按东西方向排列。将这条边向东延长3度,就能找到35号星。一旦找到了后发座35号星,M64就在其东北偏东方向,大约3/4度的位置上。
最后更新:2005年03月20日,北京时间20:40
中文翻译:Steed Joy